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方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11年03月01日 浏览量: 已点击:
方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方正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方正县打造哈佳中段副中心城市的构想编制的,是我县“十二五”时期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实施“强县”战略的行动纲领;是县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方正县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推进“生态山川、魅力侨乡”建设,科学谋划经济发展,注重改善民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6亿元,年均增长18.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5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9亿元,年均增长2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总额五年累计分别实现70亿元和2897万美元,是“十五”时期的5.9倍和13.3倍。三次产业结构由38.1:17.3:44.6调整到32.7:27.1:40.2。
二、城乡交通体系格局初步形成。以同三高速公路、哈同路、铁通路、讷鸡路、方伊路等为主骨架,以乡村公路为辐射的“二横二纵一射”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横跨松花江的讷鸡路与同哈路、同三高速公路形成十字形网络布局,交通枢纽地位凸显。全县完成通乡公路建设10项95.3公里;通村公路67项453.1公里,全县高等级路面连通的乡镇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8个, 高等级路面建设里程达602.6公里。全县67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
三、城区承载力进一步加强。实施北拓战略,初步构建起中等城市骨架。依托行政中心北迁,拉动了县城北部的城区开发。交通、供水、供热、排水、污水处理等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十一五”期间,城区建成区面积新增105万平方米。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4亿元,完成同安路拓宽改造、城西壕整治、夕阳红公园等一批重大工程。实施组团连片开发,新增城镇商服、住宅面积90万平方米,建成一批高标准住宅小区和街路景观。完成60公里供热管网改造,新增供热面积9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6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80%。城镇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完工。累计改造棚户区30万平方米,占地60万平方米,被评为全省棚户区改造先进县。
四、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成效显著。科教文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3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68元。居民储蓄余额达到38.7亿元;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68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99%,新农合参合率98%。高中入学率60%,新建学校35所,新建乡镇文化站8所。城镇低保保障标准达到241元/月/人;农村低保保障标准达到1300元/年/人。建设廉租房150套面,建设经济适用房475套,改造农村泥草房41万平方米。
五、改革开放取得新成就。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确权工作推进顺利,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1家。对外招商引资继续深化,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果,成功引进东方集团投资30万吨稻米加工项目。与日、韩联系不断增强,外贸、外汇、国际邮政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引资额11.09亿元,外汇兑换量居全国县级排名27位,国际邮政业务占全省比重1/3。
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是方正县转变发展方式、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创造性开发侨乡资源、建设山水园林化生态县、打造哈佳中段副中心城市的关键阶段,方正县发展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发展机遇
1、山水园林生态县建设面临着新机遇。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方式出现重大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已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下,酝酿多年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出台。其核心就是依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依此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并对各类功能区的定位做了严格的限定。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正县被列为国家级限制性开发的生态地区,主要功能定位是提供生态产品、保障生态安全,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国家财政每年将给予方正县一定数额的生态补偿资金。主体功能区定位与方正县推进山水园林化生态县建设目标相契合,同时,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方正镇、松南乡、伊汉通乡被列入省级点状开发区域,为我县未来预留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十二五”期间方正县如能把握机遇,率先实现经济转型,成为国家和省市的生态功能县试点,将会进一步得到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将为国家和省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2、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加快。推动“服务下乡”将是“十二五”期间“强县”战略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趋势。哈尔滨市已成为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城市科技、信息、金融、商贸、物流等要素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这有助于方正抓住机遇,率先建设以农业流通、农村金融、科技推广、品牌营销、质量体系等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试点,提升服务业在区域内的辐射能力。
3、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凸显。随着讷鸡公路、方通大桥建成通车、哈佳高速客运铁路的规划建设和松花江依兰航电枢纽工程建设,方正县成为区域内东西贯通、南北交汇的节点,公路、铁路、水路一体化的联运网络即将形成。高铁时代将使方正县与哈尔滨和佳木斯两大城市与周边县份构成一小时交通圈,这将有利于各种资源互补和各项产业链接,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对方正县打造哈佳中段副中心城市、建成辐射周边的重要商品物流集散地构成了重要支撑。
——面临的挑战
1、经济发展模式转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方正县列为国家级限制性开发生态地区,这就意味着方正县未来只能将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将受到限制,对地方政绩考核指标也将从以GDP为主转向以提供生态环境、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主。因此,方正县必须探索在主体功能区条件下,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新模式,并在全省率先建成生态功能区发展试点。
2、实现农业转型任务艰巨。“十二五”时期将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实现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方正农业合作社数量多,但大多数合作社组织不规范、规模小、品牌杂,组织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仍延续一家一户的耕种模式,制约着农业规模化的发展。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落后,存在着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农产品信息和市场体系不健全、标准化程度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传统农业向规模集约化、生产经营化、作业机械化、产品标准化转变任务艰巨。
3、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压力巨大。多年来,由于县财力有限,方正县在公共设施、公共服务方面欠账较多,社会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与哈尔滨市相比仍然较低,城乡差距大。公共卫生、教育、住房、社会保障方面建设落后,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十二五”期间方正县要完成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政策支持,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艰巨。
第二章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社会繁荣稳定为目标,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深入实施强县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人文、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全力打造以绿色有机稻米为主的食品制造、以高档铅笔为主的木材制造、以硅石精深加工为主的新材料、以风电开发为主的新能源和以旅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五大产业体系,努力把方正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集约化优质稻米基地、规模化新兴产业强县、人文化东北特色侨乡,实现在全省综合排名位次前移,为建设哈佳中段副中心城市奠定基础。
第二节发展原则
遵循上述指导思想,在发展重点、政策和措施上,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结构调整。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型主体功能区的目标,必须坚持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基本原则,以建设哈佳中段副中心城市为目标,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县域城镇化。
坚持科技创新。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县域城镇化都需要科技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山川,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把建设两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加快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配套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共建共享。坚持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富民与强县的有机统一,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到实处。
坚持改革开放。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对外合作,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三节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GDP、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五年翻一番,城区规模扩大到25平方公里,为打造哈佳中段副中心城市奠定基础。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GDP总量达到67.2亿元,年均增长14.9%以上,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成效显著,现代农业占全部农业的比重达到50%。工业优势产业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比重5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三次产业结构由32.7:27.1:40.2调整到25:35:40。
——中心城市辐射和吸纳功能进一步加强。城区承载功能显著提升,哈佳高铁站点建设、“三湖”开发成效显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辐射功能进一步放大,以科技、金融、物流、信息、商贸、质量检测为重点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商贸流通市场、住宿餐饮服务、娱乐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备;哈佳中段副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全面提升,城镇人口达到12万,城市化率提高到60%以上。
——资源与环境更加和谐。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建成山水园林生态县。到2015年末,全县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6%左右,大气和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5%和15%。耕地保有量保持在8.8万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72.92%。
——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与GDP保持同步,分别超过2万元和1.5万元;大力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房建设,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3平方米。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建成农村要素资源流转市场,政府行政效率大幅提高,医疗、教育、文化等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深,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3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2000万美元。
第三章建设哈佳中段副中心城市
依托蚂蜒河入江口和松花江交汇的三角洲有利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和现有城镇基础,规划建设哈佳中段副中心城市。进一步增强方正县集聚和辐射功能,推动方通一体化进程,完善城镇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优化空间布局
蚂蜒河三角洲南到哈同高速公路,东部、北部到松花江,西部到蚂蜒河,含方正镇、松南乡、伊汉通乡,面积约为188平方公里。其中滩涂及江河水面约33平方公里,耕地约100平方公里,草地、林地、湖泊、水库约25平方公里,村镇建设用地约30平方公里。
三角洲地区规划空间划定为75%的生态控制区和25%的建设开发区,即140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区及近50平方公里的建设区。规划建设三个组团,即:方正镇组团、临江组团、伊汉通组团。组团间以湖泊、湿地、生态农田为隔离带,形成新型工业、都市农业和现代综合服务体系并举,城中有田、田中有镇、农民变工人的田园型生态城市。建设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围绕“方正湖、莲花湖、天鹅湖、小方正湖”,打造“适宜居住养老、适宜投资创业、适宜休闲旅游”的“三宜”城市。
第二节明确功能定位
三角洲地区城市性质和职能:哈佳中段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绿色食品精深加工、新型能源、铅笔生产、石英产品加工、金融物流、地产商服、文化旅游为主的区域副中心城市。
方正镇组团——方正镇组团依托方正省级经济开发区,修编完善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乡镇用地指标集中向开发区倾斜,实现扩区增容,争取达到10平方公里以上,促进产业和项目向开发区聚集,把开发区打造成经济发展的核心区。重点发展稻米加工业、石英加工产业、铅笔产业、医药食品园区。加快推进风力发电、地下石油开采项目建设。
临江组团——临江组团位于松花江南岸,与通河隔江相望,交通便利,是连接方正和通河的重要节点。重点发展规划附加值高、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产业,打造成集现代产业、现代服务业于一体的特色组团。开发建设高档住宅区,建设多栋高档临江高层住宅和景观房,吸引更多的人来临江组团居住生活。开发建设养老休闲产业。
伊汉通组团——重新建设伊汉通码头,使之恢复往日运输、仓储功能。利用伊汉通粮库现有场地基础,规划东方集团、中粮、北大荒、五芳斋等大型粮食企业进入伊汉通组团,投资建设仓储设施,建设粮食大型仓储基地。与中煤集团合作,将伊汉通组团建设成粮食、煤炭、木材等大宗货物的存储和运输基地。
第三节提升城区品位
处理好老城区改造和规划新城区关系,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力争在2---3年内消灭棚户区,不断完善道路、供排水、供热、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花园式住宅小区,重塑老城区形象。科学规划新城区,规划建设新城区要注意标准,既有超前意识,又避免浪费。
按照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开发,组团和组团之间由一些湿地、湖泊、耕地相互连接,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不能因为开发造成破坏,既要建设又要保护,做到合理开发,达到双赢建设的最佳效果。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松花江堤防和蚂蜒河堤防状况,达到至少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实施退耕还草、保护湿地工程,形成别具特色的湿地景观,建设充满灵性和动感的滨水城市。
第四章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十二五”期间,以农业现代化为方向,以发展生态、绿色农业为重点,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升方正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通过科技水平的提高、产业链条的延伸、现代要素的引进、市场机制的强化和服务体系的建立,大幅度提高农业品质和效益,基本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机械化,建设全国知名的“稻米之都”。到201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2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
第一节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打造绿色农业、精品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高附加值化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全面优化农业经济结构。重新调整粮食生产力布局,逐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以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为方向,进一步扩大绿色、有机水稻种植规模,形成合理的优势区域布局。重点打造“三带一圈”,沿松花江、蚂蜒河等水系及中部平原重点建设绿色有机水稻种植带和食用菌产业带;沿东西部丘陵山区建设畜牧业产业带,同时发展特色种植、花卉、苗木等产业;沿城乡结合部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圈,重点发展蔬菜、瓜果、花卉和设施农业及观光农业。到2015年,绿色水稻面积达到80万亩,其中有机水稻发展到25万亩,食用菌栽培规模突破3亿袋。
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引导畜牧业、渔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态模式发展。加强对畜禽养殖重点户、专业户及示范村的扶持力度,加快畜禽加工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推进全县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大畜禽、检疫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发展林蛙、方正银鲫、河蟹、珍稀特禽等地方特色产品养殖。重点推进天门庆华肉牛、宝兴富祥肉鸡、沙河子河蟹、双凤银鲫、宝马庄冷水鱼等养殖基地建设。到2015年,发展标准化养殖场28家,标准化养殖大户512户。
不断壮大林业经济。对林业发展模式进行战略性调整,不断深入林权改革,探索创新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按照建设生态城市要求,不断扩大植树造林面积,进一步调节林木采伐量,增加森林碳汇。吸引城市资本进入方正,开发森林旅游项目。积极发展林蛙、鹿、中草药、山野菜等特色养、种、采经营项目,培育壮大苗木花卉产业,加快形成壮大林下优势经济作物产业群。到2015年,植树造林2.5万亩,中草药种植超过3万亩。
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以园区为抓手,用现代化手段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生态环境,不断加大农机、农技和农田基础建设投入力度,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努力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借鉴建三江模式,创建万亩水稻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重点建设智能化浸种催芽中心和万亩标准方田。加快推进5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水稻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2000亩方正绿色水稻生产示范园区等标准化项目建设。
完善现代农业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重点扶持连片开发的种植业合作社和标准化经营的养殖业合作社,引导专业合作社由松散型向实体紧密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支持利民绿色稻米专业合作社、剑叶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方正山珍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宏宝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扩大规模,建设成为合作社示范社。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到2015年,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农业组织体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到100个以上,联结农户占全县农户50%以上。
扶持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自身培育、外引内联”,促进龙头企业有效集聚。支持龙头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其辐射力和牵动力。重点扶植秋然米业、绿萌食品、源泉米糠油、康隆药业、富民肉鸡加工等本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支持东方集团30万吨稻米加工项目和五芳斋集团稻米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到2015年,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5个,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个,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95%以上、农产品商品率90%以上。
第二节建设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实现方正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政府推动、市场牵动、龙头带动”的思路,探索“城市延伸、农村靠拢、专业组织衔接”的农业与城市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最终打造科技推广、信息服务、物流配送、金融保险、营销等要素覆盖全县的农业产业化综合服务体系。
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对农业支持力度,增加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供应。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服务方式创新,探索由政府牵头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制度。积极吸纳外商资本、城市工商资本和民营资本等社会资金向农业投资。培育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主体。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力争两年内完成农村产权登记、确权、颁证任务。积极搭建农村投融资平台,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加速农村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配置。
现代农业流通体系。充分发挥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完善方正农产品流通渠道,推动农产品专业市场升级改造工作,重点建设会发镇农贸市场、得莫利山特产品集散中心等项目。依托方正大米加工优势,谋划农产品物流园区。推动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强强联合,建立独立的、辐射力强的市场网络。实施农产品品牌工程,做好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机绿色产品的登记和认证工作,加快建立以“方正大米”为一级注册商标,大米加工企业自主品牌为二级商标的品牌体系。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展汽车下乡活动,推进“双一”工程建设,发展连锁“农家店”。完善农资服务体系,促进邮政、供销社、农机公司等销售网点的改造和整合,推进涉农商品和服务的一站式网点建设。积极推动农超、农校对接。到2015年,认证有机农产品30个以上。发展农资农家店82户。
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体系。把支持龙头企业为连接城乡、推进农业科技应用的主要推动力,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农大、农科院等院所针对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联合攻关。在方正农产品优势区域内选建技术创新中心、农业投入品研发中心和农业加工品研发中心。创新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形式,采取新型农民和科技入户两大模式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到2015年,农业科技服务网络100%覆盖到乡镇级。
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方正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逐步构建起以县级农机服务机构为龙头,农机合作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机综合服务体系,鼓励开展跨区作业。加强农机服务网络建设。积极组织专业人员为农民开展农机具维修和应用技术培训指导服务,构建遍布全县的农机销售和维修服务体系。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以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为目标,以增设农村信息服务点、推进远程教育建设为重点,逐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农业基础信息技术平台和数据库建设,逐步推进涉农网站联合、网络链接,打造并完善实时、动态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围绕农业农村信息多样化的需求,切实强化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和加工等工作,有效发布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资源,逐步解决信息传递进村入户难问题。到2015年,全县行政村全部纳入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县级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和乡(镇)、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村农产品检测点建设,力争实现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检测的全覆盖。健全动物疫病、植物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制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产品标识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化、农业投入品使用科学化、自行检测制度化、农产品市场准入规范化目标。
多功能农业体系。立足方正资源特点,探索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与服务要素互动融合的新型农业服务业态,有机整合山水农林、特色产业、土特产品、农事活动、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农业旅游资源,引入市场机制,以打造方正观光农业精品线路为重点,逐步形成方正旅游观光基地。积极打造现代农业博览园、农业观光园、采摘园、市民农园等新型农业园区,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农游一体化项目。
第三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把农业基础设施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加以统筹规划和安排,明确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顺序和发展重点。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统筹安排支农资金,集中推进一些大型的、关键的、急用的农业基础设施。
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建立节水型农业体系,稳步推进以抗旱水源、渠系清淤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对双龙、双凤、蚂蚁河8个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规划建设天门、伊汉通、松南、大罗密松花江提水站,加强以小塘坝、小水库为重点的集雨工程建设。实现新增水田节水灌溉面积9.5万亩,全面完成黑土地治理、生态修复和小流域治理任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9.81平方公里。
完善农业综合设施。抓好以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的基本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逐步完善晒水池、田间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发展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推广点灌、滴灌等先进农业设施。加快推进3万吨水稻仓储项目建设。全面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实施农田灌溉设施、畜禽水产养殖设施等电网改造。到2015年,建成高标准粮田3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
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倡导循环农业,出台扶植政策,加快实施农业农村清洁能源工程,重点推进农村沼气项目的建设。加快农业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积极推进节柴工程、太阳能工程、秸秆气化工程和禽畜场能源环境工程建设。到2015年,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达到15%以上,农村能源基本实现清洁化,农村生态环境全面改善。
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完善乡村交通布局,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的等级、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重点解决农村公路标准化低、路面老化破损严重、设施短缺的问题。充分发挥“竞荐申报以奖代补、项目整合资金捆绑、部门帮建村企共建、资金全程监管和长效管护”等工作机制效能,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到2015年,乡到行政村、行政村到自然屯的道路全面实现路面硬化。
第五章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优化工业布局,大力提升产业结构,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增强全县工业经济实力。依托方正镇、伊汉通乡和松南乡三个省级点状开发区域,以点带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7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5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亿元以上,全口径工业税收超过亿元以上。
第一节优化工业布局
调整优化工业空间格局。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发挥开发区聚集、示范、辐射、带动功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资本要素,扩大园区面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建筑密度和开发强度,提高承载能力。以资源和产业基础为依托,立足生态式协调开发理念,推动工业企业向园区转移,生产要素向工业密集地区集中,实现产业集聚化、集群化发展。重点建设得莫利食品、大罗密铅笔、高新硅材料工业、稻米加工等特色工业园区。到2015年,形成以大方正镇(包括松南乡、伊汉通乡)为核心,会发、高楞等工业点为支撑的工业集聚区空间格局。
第二节调整产业结构
立足现有的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调整改造充实提高稻米、食品、铅笔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稻米产业集群。以东方集团30万吨稻米加工园区建设项目等为牵动,促进稻米产业化经营,重点建设龙头企业和基地的稳定联系关系。整合现有稻米加工行业,形成合理分工,有效辐射带动方正及周边县稻米产业发展,形成以方正为中心的稻米产业区域联动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快“方正大米”驰名商标注册,争创国家名牌,形成以“方正大米”为统一标识,东方、秋然等企业品牌为二级标识的品牌体系。到2015年,稻米产业实现产值18亿元。
——加速发展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围绕国家投资方向和产业政策,坚持科学开发、永续利用原则,大力发展风力、生物质能等新兴能源产业。重点推进高楞胡铁岭风电场建设,加快推进百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高楞、胡铁岭风电场2011年底建成并并网发电;完成星火风电场、西沟风电场、大秃顶子风电场、错草顶子风电场等10个风电场的报批和建设;完成方正沿江段测风和项目报批准备。积极谋划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和石油开采项目。积极协助华能集团核能项目前期工作,并争取落户方正。到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87.5万千瓦,新兴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3.5亿元。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密切与中煤集团合作,启动年产60万吨露天煤矿开采项目,开发研制煤炭下游产品,辟建沙河子煤化工产业园。
——加快开发硅材料产业。依托硅矿石资源优势,在经济开发区辟建硅材料工业园,实施一园多企模式,开发成品硅石、石英砂、电子级超细粉、球型硅微粉、硅胶以及单晶硅等高端产品,逐渐形成产业集群。加快香港龙钰公司投资12亿元的高新硅材料工业园建设。积极引进金谷硅深加工项目。建成集矿山开采、材料加工、石英制品制造和科研为一体的硅材料生产研发基地。到2015年,硅材料产业实现产值25亿元。
——大力发展食品产业。大力提高大米、玉米、大豆、蔬菜等农副产品及山野菜、山野果、食用菌等山产品的转化增值力度,延长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建设以饮料饮品、稻米膨化、方便食品和山特产品为主导的食品产业,培育一批集原料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一体化的食品龙头带动企业。高起点规划得莫利食品工业园。加快地方特色食品开发,重点扶持得莫利矿泉水、绿萌食品、源泉米糠油、富民肉鸡加工等企业,构建集特色餐饮、旅游、物流服务业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到2015年,食品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
——扩大铅笔产业规模,提升铅笔附加值。依托方正及周边地区木材资源,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重点推进铅笔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引进百利代3亿支成品笔项目和天华笔业2亿支纸杆环保铅笔项目,推动建设中国•方正铅笔生产加工基地和大罗密铅笔特色工业园,力争建成省内最大的铅笔城。要向铅笔产业链下游延伸,重点发展铅笔自有品牌、高档成品铅笔,提高铅笔附加值。到2015年,铅笔生产规模达到25亿支,建成全国最大的铅笔生产加工基地。
第三节全面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
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经济结构调整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项目谋划、储备、论证和实施,全力谋划推进晟丰纸业、风力发电、高新硅材料工业园、东方米业、煤化工、石油勘探开发、核电站建设等一批投资超亿元、10亿元以上具有牵动作用的大项目建设。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大企业流动,促进工业资本、民间资本向大企业集聚,推动企业快速形成规模优势,促进产业高端化。
第六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十二五”期间,方正县将以金融、物流、旅游、房地产、商贸为重点,以哈尔滨市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为契机,以构建哈佳中段地区现代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旅游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为目标,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加快发展物流、科技、金融、信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逐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辐射和聚合能力。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7亿元,年均增长14.8%,基本建成构建立足哈佳中段地区、服务城市快速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县市的地区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
第一节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
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大力拓宽融资渠道,优化金融发展环境。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不断加强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哈尔滨银行扩大经营,鼓励均信担保公司等担保企业进驻设立分支机构,发展商业保险,提高各金融机构本地放贷额度。到2015年,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79亿元,年均增长10%,贷款余额达到37亿元,年均增长5.5%。
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推动建设农村土地、林权、宅基地等要素流转市场,发起设立以木材、粮食、食用菌等传统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为法人出资人的小额贷款公司,更好满足产业上下游微型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需求,强化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功能,不断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业担保体系。到2015年,争取设立2家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余额达到6.5亿元,年均增长5%。
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市级政府融资平台为本地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项目承接开行贷款和发行中期票据,培育、推荐优质中小企业纳入全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资本市场融资盘子,争取更多中小企业享受市级专项扶持资金、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
不断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完善地方金融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制度,落实国家对服务地方经济贡献较大的县域金融机构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的相关政策,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地方金融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节加快发展物流业
依托区位优势,以哈同公路、城际铁路、松花江航运、讷鸡公路为依托,以稻米、林木、山特产品等大宗生活生产资料为重点,按照现代物流理念,整合物流资源,引进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建立快捷高效方便的现代公路、铁路物流网络体系,充分发挥松花江黄金水道条件,加快沿江航运物流节点建设,大力加强水运物流运输发展,形成水陆两翼共进的综合物流体系发展格局。积极吸引东方集团、中粮、北大荒、五芳斋等大型粮食企业进入伊汉通乡,投资建设仓储设施,建设粮食大型仓储基地。与中煤集团合作,在伊汉通乡贮木场的基础上,建设煤炭、木材等大宗货物运输基地。
第三节提升商贸服务业
以餐饮、商服、金融保险网点、信息咨询、法律服务、家政物流、社区服务等为重点,增强和完善县城及建制镇商业功能,巩固提升商贸服务业,对中心商业区、社区商业网点及专业特色街路进行合理定位,形成功能明确、分工合理的多层次商业分布格局。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商业设施建设,支持大中型流通企业延伸经营网络,采取直营连锁和特许经营等方式改造提升农村集贸市场和代销店,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消费品零售网络。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亿元,年均增长17.5%。
第四节培育壮大房地产业
打造哈佳中段副中心城市,提高城市的辐射和吸纳能力,必须大力发展房地产。吸引大开发商进入方正,实行成片开发,建设“大盘”;把握出地节奏,获取土地收益的最大化;节约土地资源,适当提高容积率的原则,进行合理布局。依托蚂蜒河三角洲及“三湖”景观建设的滨湖新区,重点规划布局商住地产。旧城区着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同时配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将房地产业培育为方正县优势产业。
第五节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系统挖掘东北特色侨乡旅游资源,重构“一主两翼”侨乡资源开发模式。针对国际、国内客源打造三条旅游线路:以凭吊抗联烈士为主题的祭拜线路;以展现开拓团来华及战争遗孤返日本期间真实历史全貌为主题的开拓团线路;以日本战败后开拓团沿江溃败逃亡线路。把侨乡建设上升为国家外交战略服务的高度,以侨乡文化旅游带动全县旅游资源的开发,构建新的旅游格局。
方正县是一类革命老区,深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依托东北抗联纪念碑、抗联英烈墓地,丰富东北特色侨乡的内涵。依托“红色——侨乡”资源,从服务中日外事活动的高度,重组方正的“红色——侨乡资源”,促进方正县旅游资源的升级改造,促进方正旅游业的全盘搞活。
做大生态观光旅游业。利用方正县生态、民俗、冰雪、饮食文化等优势,将方正打造成集生态观光、避暑度假、民俗体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哈东地区重要的旅游中心。要进一步培育“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东北特色侨乡、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生态园林城市、国家一类革命老区”五大县域名片。进一步放大方正剪纸、方正莲花、得莫利炖鱼、响水河漂流等特色旅游品牌的示范效应,以节促游,进一步策划好“方正莲花节”,对莲花湖、省级双子山原始森林公园、双龙湖旅游休闲度假村等景点项目要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叫响方正特色的莲花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剪纸文化影响力,使旅游文化成为景区景点的核心和主线,逐步构建地域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旅游新格局。力争到2015年,全县旅游业各项经济指标翻番,力争使全县旅游总收入突破7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业总收入占GDP比重超过10%,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依托地域历史文化、伊汉通滨水文化资源优势和现有的文化产业基础,出台扶持政策,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繁荣城乡文化市场,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创建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利用好独特的侨乡文化,将文化产业培育成方正的支柱产业。规划建设海外集团打造的双龙湖旅游休闲度假村、方正剪纸体验区、方正侨乡历史展馆等文化产业项目等重点项目。
第七章统筹城乡发展
按照方通一体化、打造哈佳中段副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完善城镇体系布局,以方正镇为依托,以会发镇、大罗密镇为重点,形成城关镇、建制镇、中心村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加快城镇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关镇“北拓”,加快建制镇建设,提高城镇承载功能,推动中心村社区化发展。
第一节完善城镇体系布局
打造中部发展核心区:以城关镇为重点,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支撑,实施“城园联动”战略,以园区发展带动城市建设,以城市建设促进园区发展。在开发区扩区基础上,引导大项目和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尽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拉动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城郊村屯“农民变市民”的身份转换,实行社区化管理;在城区集中规划建设农民新居,促进城市人口增容;采取“增减挂钩”等办法,调整用地指标,解决城市发展用地不足问题。加快老城区改造,建设滨水新城区,提升城市的规模和品位,不断完善载体功能,形成聚集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发展要素的“洼地”效应,使其成为集行政、文化、商贸、金融、居住等于一体的发展核心区。
打造东部特色经济带:借助省交通厅实施得莫利服务区三年升级改造工程、建设龙江第一服务区的契机,规划将伊汉通乡政府办公地点迁至得莫利村,申报更名为得莫利镇,增强管理服务、辐射带动功能和城镇聚集效应。以得莫利镇和大罗密镇所辖区域为重点,发挥林木、食用菌、山特产品、矿泉等资源优势,打造以特色种养殖、特色食品加工、木材精深加工、山特产品集散、旅游休闲度假、现代物流服务为主导产业的特色经济带。
打造西部农业经济带:以会发、德善、宝兴为重点,辐射天门、松南等地,发挥水稻产业基础良好、适于集中连片开发的优势,以水稻现代化示范园区为带动,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产业牵动、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建设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促进土地集约经营,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2013年,园区面积达到12万亩;2015年,初步形成集生产、试验、示范、推广等于一体的农业经济带。
打造南部旅游经济带: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借助哈尔滨市职工技能交流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的契机,聘请专业人士,突出侨乡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对双凤湖、原始森林景区、响水河漂流、大罗密抗联遗址等主要景区进行全方位策划包装,辐射带动其他景区景点,并在适宜地区开发冰雪项目,完善各景区之间的路网建设,构建辐射哈佳地区的“一线多日游”旅游框架,强化宣传推介,打造集观光、疗养、休闲、娱乐等于一体四季皆宜的旅游经济带。
打造北部服务经济带:借助讷鸡公路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哈佳高铁、松花江航运等交通枢纽优势,结合省、市“点状开发”的战略部署,按照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要求,以松南、伊汉通沿江区域为重点,先行规划建设现代化综合物流园区,发挥集聚辐射功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利用沿江湿地、河汊滩涂等良好生态条件,全力打造沿江特色景观。2015年,初步形成集仓储、交易、配送、餐饮、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服务经济带。
第二节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哈东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进一步优化与周边地区的交通网络。完善县域内乡村公路网络建设,推进客运体系建设,形成“三横二纵二射”的立体交通格局。
加快城关镇出口公路、哈同公路等路面的升级改造;建设哈佳城际高速客运铁路专线站点,推动方正县域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哈市至宾县的货运铁路专线向方正县延伸。依托松花江整体开发,恢复黄金水道的契机,加快扩建伊汉通乡水运码头。到2015年,形成两条公路,两条铁路与哈尔滨、佳木斯相连接的新格局,推动方正成为佳哈两市之间最大的交通、物流集散枢纽。
完善县域交通布局。升级改造方天路、铁通路、方虎路等路面为二级公路,提升方正县域内路网功能,优化路网结构,打造县域交通主干线,建设旅游路、资源路。改造得莫利桥、二班桥、同哈公路的四号桥、三号桥等18座桥梁。到2015年方正县行政区划内公路总里程达852.365公里。全县8个乡(镇)公路通乡率达100%,全县67个行政村通村率为100%。
推进客运体系建设。加快城关镇与各个乡镇公交客运体系建设,增加与其他县、市的直通客运班车线路及客运站点建设,发展农村客运。到2015年,建成乡镇客运线路5 条,营运车辆50台。
第三节提升城关镇承载能力
加快老城区路网道路的升级改造,逐步完善新城区的路网建设。规划建设北四街、北五街、南四、南五、农林路、物资路等道路,形成“四纵五横一环”的干道网络。新建市民中心广场和新建客运站集散广场。实施环境优化工程,建设两条滨水绿地景观带,打造城郊方正湖湿地公园。在镇区北部新建一处110KV变电所;保护双凤水库备用水源,加大净水厂投入力度;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转,镇内生活生产废水全部得到处理净化,规划新建垃圾处理厂。以中央大街为分界线,在南北两个区域内各设置一处集中供热热源。利用哈依煤气长输管道工程,为方正提供燃气。到2015年,污水处理率达到 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集中供热普及率90%,燃气普及率85%。
第四节推动农村社区化建设
加快农村社区化建设,加大对中心村的资金集中投入力度,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向中心村靠拢,整合周边村屯,加快人口向中心村集聚,推动农村改革进程,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村中心村,加大对中心村的基础设施、资金、管理、服务等投入力度,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使周边村屯向中心村聚集。在中心村成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立直接为生产服务的科技信息、市场营销、土地流转等信息资源要素流动平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促进农村资源合理利用。开展调解民间纠纷,化解各种矛盾,加强治安防控倡导互助精神等推进农村社会和谐及文明社区建设。逐步完善社区医疗、教育、文化、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村社区建设为现代化的新型社区。
依靠服务的吸引力、政策的推动力、产业的支撑力,实现农民群众和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公共服务,形成新型农村居住区,不断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第八章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
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 加强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山川、魅力侨乡”建设,把方正建成生态园林城市。到2015年末,全县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6%左右,大气和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5%和15%,森林覆盖率达到72.92%。
第一节强化节能减排工作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益低,污染重的工艺、技术和设备。
----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节能技术改造投入。淘汰小纸业、小木业等落后设备及工艺。重点实施聚乙烯再生科技性无害化处理、方通兴隆木业工业废水余热利用、燃煤工业锅炉改造等节能减排项目。
----发挥风力资源丰富优势,加快风能开发利用。加快高楞、胡铁岭10万千瓦风电场建设,推进星火、西沟等4个总投资20亿元、总装机容量110万千瓦风电项目。
第二节加强资源节约利用
按照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推动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机制。大力推进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县城。实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有效节约资源。以木质三剩物、废旧纸张、农作物秸秆和稻米糠等废弃资源为原料,生产人造板(中密度纤维板)、纸杆环保铅笔、稻草板(砖)、米糠油等产品,稻米、木材剩余物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
第三节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推行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体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废物生产最小,甚至“零排放”。建立起生态工业园区。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区域产业体系,企业内以清洁生产为荣,企业间以互利共生为链,区域层面以物质循环利用为主,建立起生态工业园区。
第四节加强环境整治工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修复,禁止非保护性采伐,力争全面停止采伐,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护野生动物。对已经确定为禁止开发的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方正森林公园等生态自然保护区除必要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禁止从事与资源保护无关的任何生产建设活动。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控制和减少农村污染,积极推进生态示范县建设。加大养殖业、土壤污染为重点的农村污染防治工作。积极开发推广清洁能源,在农村推广省柴节煤炉灶、炕连灶等节能措施。推进农村沼气项目建设、节柴工程、太阳能工程、秸秆气化工程和禽畜场能源环境工程建设。到2015年,农村生态环境全面改善,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能源基本实现清洁化。
第九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全面深化经济、社会和行政体制等领域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着力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为推动和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活力和动力。扩大对外开放,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发展战略,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一节推进农村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新城村等外出劳务人员多的村屯为试点,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探索新形势下土地流转办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确权、颁证、流转、土地集中开发和适度规模经营。以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法权益为核心,在农村产权确权工作基本完成后,探索农村产权流转办法,搭建农村产权流转平台和农村产权抵押平台,加快农村土地、宅基地等要素流转,盘活资产。
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
第二节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鼓励社会资源投入教育,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推进民办教育快速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乡镇卫士院、社区医疗机构、村卫生所等基层医疗机构改革,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医疗卫生保健领域,推进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三节加快政府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政府决策程序,推行重大问题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深入推进行政执法和部门内部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第四节扩大对外开放
全面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交流合作,力争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实现更大突破。实际利用县域外合作资金、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分别增长25%和20%以上。
第十章社会事业发展与改善民生
“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快发展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大财政投入,要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建均等化、广覆盖、高标准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全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将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推进素质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加快建设科技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产学研结合,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断推进科技合作和交流。为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鼓励企业和农业协会吸纳科技人员,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开放、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围绕发展绿色农业和新型工业,选择一批关键适用技术,组织科研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加快“数字方正”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在城市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水平,重点建设好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和数字化城管,积极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到2015年,科技进步在县域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提高到55%。
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控制初中生辍学,扩大高中教育规模,提高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完善中考、高考教师奖励和学生救助制度,保证困难家庭优秀学生就学。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强化“方正县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实施残疾人教育救助,确保适龄残疾少年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康复率。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扶持发展民办教育,逐步形成办学投入多元化、办学主体多样化的社会力量办学格局。创办多种形式的日、朝、俄语种培训学校。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网点布局,十二五期间,城区新建县实验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等4所学校,改扩建县第三中学、第一小学、第三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大罗密镇学校、德善学校、松南学校、会发小学、天门小学等9所中小学校;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城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8所。逐年提高对贫困学生的补助标准。逐步增加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落实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要求,创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十二五”期间内对职业教育投入资金1000万元。
第二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基本养老、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试点范围。建立完善的新型城乡合作医疗保障机制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兴办五保新村,充分发挥农村敬老服务中心职能作用,鼓励和发动社会力量多方办院,加快新型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切实提高五保供养服务水平。健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制度。“十二五”时期,实现城镇新就业16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到“十二五”末,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100%,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新增10000人。全面启动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农合参保参保率达到100%。
第三节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优化公共卫生资源布局,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覆盖面,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形成覆盖城乡、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提升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城乡急救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应急反应能力,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投入,扩大免费服务范围。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继续扎实推进“惠家工程”,实施好“龙江幸福宝贝”、“生殖健康促进”、“计生关怀关爱”和“阳光计生维权”四个项目,开展惠家工程星级示范达标活动;按国家标准配置乡(镇)村服务站(室),达标率100%;及时兑现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奖励扶助及特别扶助金等各项人口计生奖励优惠政策,兑现率100%。到2015年,将建成功能齐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个;建8处标准化预防接种门诊;新建扩建8个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事业单位。加快农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甲级村卫生所达标率达到80%以上。
第四节加大住房保障力度
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投入,推进城镇棚改房和农村泥草房改造等惠民利民工程建设,彻底消灭城镇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残疾人无障碍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5000户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到2015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面积达到51300平方米;廉租住房建设面积达到26500平方米,租金补贴达到2660户;普通商品占住宅建设总规模的75%左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3平方米。农村泥草房改造面积达到958050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
第五节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设
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饮用水工程体系建设,“十二五”前三年,投资2980万元,采取城镇管网延伸、建设集中联片供水工程和单村供水工程等方式,推进我县8个乡镇89个村屯的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使我县农村村屯饮水全部达到安全标准,彻底解决3.1万农村人口和16所农村学校1400名师生安全饮用水问题,农村饮用水安全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六节加快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群众体育、竞技体育水平,构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发展体育休闲,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加快推进体育场中心等各类体育场馆建设,多渠道、多元化筹措体育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经费,保证各级财政资金发放到位。推动体育器材进社区,实现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整合体育资源,实现社会共享,健全和丰富群众休闲体育活动网络和内容。“十二五”期间,体育活动设施投入4000万元。新建改建体育场馆2个。农民休闲广场26处。美化铺设休闲活动场地9万平方米。
第七节继续深化“平安方正”工程
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责任体系,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有效遏制重突恶性公共安全事件,着重加强公共场所的安全防范和治安治理。加强交通安全监管,整治交通环境,减少交通事故,建立GPS车辆监控系统平台,实行营运车辆动态管控。完善信访接待制度,依法及时合理处理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完善的警务保障机制。投资新建改建公安业务和标准化派出所2685平方米。用于公共安全设施建设投资1000万元。群众上访事件调解率100%。
第十一章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提高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深入挖掘方正地域特色文化,打造方正特色文化品牌,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促进经济与文化和谐发展。
第一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要按照科学发展要求,谋划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加强宣传思想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内容的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
第二节传承方正地域特色文化
加强方正地域特色文化建设。认真总结侨乡文化、红色文化等方正地域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元素,整合和重塑方正文化精神。要高度重视侨乡文化在世界战争史和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位置。弘扬作为战争受害方,方正人民在抚养照顾战争遗孤所体现的山一样的仁慈,海一样的胸怀。要深度挖掘方正“红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抗争精神,揭露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与侨乡文化对照,诠释方正人民“以德报怨”的伟大胸怀。加大对历史遗迹、遗存的申保工作,提高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扶持和培育好方正剪纸等文化品牌,打造具有方正特色的品牌文化。提高方正知名度,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三节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构建文化设施网络,提高文化设施覆盖率、设施面积人均拥有量和设施设备档次,优化内部环境。加大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建设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加快文化广场、示范性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的建设。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建设,基本满足广大民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
本《纲要》经全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是未来五年全县共同行动的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要举全县之力,确保《纲要》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第一节明确规划实施责任
本《纲要》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同时,各级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营造良好实施环境,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纲要》顺利实施。
本《纲要》提出的预期性目标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等任务,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引导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来实现。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制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与全县战略意图相一致,并维护公平竞争。
本纲要提出的约束性指标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的重要责任,纲要提出的发展教育、卫生、节能减排、居民收入等重点任务,要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部门,并纳入其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运用公共资源确保目标实现。
第二节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立《纲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指导性作用,依据《纲要》安排投资、核准项目、制定政策,综合运用计划、财政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经济快速平稳增长。
充分发挥年度计划、专项规划落实总体规划的作用。把《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实施的连续性。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必须与总体规划衔接,保证重点领域规划目标的实现,形成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总体规划的合力。
第三节加强规划监测和评估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加强对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及时向社会发布,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相关部门负责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跟踪分析。完善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总体规划由县政府组织评估,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由编制部门组织评估,跟踪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太大时,由县政府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