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365bet在线体育投注网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方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06年03月20日   浏览量: 已点击:

 

方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前言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方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对于我县建设山水园林化生态县、2015年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我县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依据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点任务,把发展循环型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主攻方向,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着重就我县十一五发展定位、目标、战略、重点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规划,集中体现全县人民的发展意愿,明确表达经济社会的发展预期。
纲要对十一五时期全县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提出了总体部署,是指导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其他各专项发展规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十五”时期回顾
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了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经济发展逐步提速,县域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4.6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44.3%,年均递增7.6%。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39.8%42.7%49.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507万元,比九五期末增长70.5%,年均递增11.3%。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粮食总产量达到2.7亿公斤。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建成中国第一铅笔方正有限公司、方通兴隆木业有限公司等一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木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等产业多元发展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依托独特的原生态景观,发展森林、漂流等生态旅游业,十五期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亿元。200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99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49.3 %。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是38.6:17.3:44.1
——城乡面貌发生显著改变,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7亿元,其中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13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6倍。增加城区面积1平方公里,实现政治、文化中心北移,经济中心南移,城镇功能分区进一步完善。硬化街巷路14万平方米,为九五期末的3.5倍,城镇道路硬化率达78%,比九五期末提高20个百分点。铺设地下排水管线5552延长米,安装路灯480盏,高标准建成了体育休闲广场和世纪广场,城镇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累计投资3459.8万元,完成2条总里程54公里通乡公路硬化建设,县乡公路通行能力不断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57元,比九五期末增长2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65元,比九五期末增长48.6%。新增住房面积46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九五期末的12平方米增加到27.4平方米。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67.5%,自来水普及率达73%,有线电视入户率达48%,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13.92917.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质量和档次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由九五期末的51%下降到45%,居民的吃、穿、住、行得到改善。教育事业取得较大进步,教学设施和教学水平有显著改善和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二、“十一五”时期环境分析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外部环境,挑战和机遇并存。我县是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份,纵向比,经济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横向比,与发达县份的差距明显,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经济发展速度不快,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工业经济发展滞后,产业层次较低,市场竞争能力还不强;缺乏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抗灾能力较弱;财政实力弱,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快,后续财源不足;社会事业发展不均衡,社会保障任务重,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艰巨。同时,我们县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国家政策将重点向农村倾斜,注重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对于以建设生态县为目标的农业县份来说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县经济开发区通过审批,并全面启动,成为方正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的强力助推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特别是方通松花江大桥、讷鸡路、铁通路即将修建,使我县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受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明显的情况下,我县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侨乡优势明显、特色产业基础较好,这些优势对于引进外来投资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建设山水园林化生态县的发展思路完全符合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与国家今后发展方向高度一致,已在全县上下形成共识,合力创业的氛围已经形成。这些都为县域经济社会快发展、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指导方针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深入实施工业突破、外向牵动、城镇化、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坚定不移推进山水园林化生态县建设,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循环经济主题,构建特色县域经济。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全面加快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进程,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不断增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提升综合竞争力,缩小我县与发达县份差距,改善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
——全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培育支柱产业,优化传统产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力推进方正经济开发区建设,积极参与哈市经济圈的分工与协作,拓展经济协作领域,承接产业转移,提高二产比重。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合理调整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和就业结构。
——强化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项目建设为推动力,使投资保持较高的增速。同时积极扩大城乡消费市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未来预期支出,扩大即期消费需求,使消费拉动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推动经济稳步增长。
——坚持以人为本和统筹发展。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使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二)发展战略
——实施工业突破战略。将工业化作为第一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根据我县的特定区位和发展现状,遵循可持续发展思想,充分利用方正经济开发区这一平台,发展新型工业,重点抓好工业经济增量,提升总量,优化内部结构,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加快工业化进程。
——实施外向牵动战略。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加强项目库建设,提高引资成效。深入挖掘侨力资源,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加强对外贸易,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国际竞争,进一步拓宽经济发展空间。
——实施城镇化战略。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镇乡村发展差距,解决好经济社会脱节和生态环境建设滞后等问题。充分发挥县城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建制镇、集镇,形成县城和建制镇、集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坚持科教兴县战略。积极探求科教发展的新机制,大力提高全县居民整体素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倡导和推进循环经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
四、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社会进一步和谐稳定繁荣。
2010年主要指标预期:
1、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5.7亿元(2005年价格计算,下同),年均递增12%,其中,一、二、三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7%20.6 %12%,人均GDP达到11200元。
2、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26亿元,年均递增1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现0.89亿元,年均递增10 %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26亿元,年均递增25%
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00元,年均递增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60元,年均递增7%
6、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8.6:17.3:44.1调整到30.7:25.1:44.2
7、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9平方米,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80%以上,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以下。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3亿元,年均递增12%
9、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7以内。
10、五年累计增加城镇就业7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
11、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公众对环境满意率达80%以上。
五、产业发展方向
十一五期间,按照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壮大升级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大力发展以丰富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开发型经济,以全面建设开发区为突破点的开放型经济,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循环型经济,以先进适用技术为主导的科技型经济,以旅游开发为标志的服务型经济,以参与区域产业整合为起点的协作型经济,以地域品牌为载体的特色型经济。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吸纳并激活县内外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本,增强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构建符合我县未来发展要求、体现地方比较优势的经济结构,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以规模项目和优化工业结构为突破点,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以方正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围绕骨干财源建设,突出集约化经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力实施外向牵动战略,全方位导入外埠工业资源,推进工业改组和资本整合,强化多元投入机制,增强我县工业集聚能力和竞争力。
——全力推进开发区建设。把方正经济开发区作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利用好、经营好、打造好这一重要的牵动发展全局的工业经济平台。积极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加快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六通一平。创新开发区管理模式,提供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增强开发区承载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加速企业向开发区集中,发挥开发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按照一区五园框架,严把入区关口,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每年争取有23个投资超3000万元的企业进区,力争引进投资超亿元的大项目、大企业。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的土地投资强度。合理配置入区企业,形成企业间互为关联、资源共享、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模式。十一五期间,方正经济开发区力争实施东西两侧扩展并向南挺进开发,东向农林路方向推进,西往讷鸡公路靠拢,南越过哈同高速公路向德善乡方向延伸,扩大开发区容纳空间。主动承接哈市及发达地区的工业转移,使开发区成为新增投资和工业生产能力的聚集区、资源高效利用的示范区、财政收入的支撑区,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建设支柱产业体系。一是依托我县生态良好和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粮食精深加工、饮品酿造和保健食品、山林特产等特色食品加工业。积极发展速冻保鲜型、鲜净包装型、冻干脱水型、复合调配型方便、餐桌食品,开发休闲食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以利益联结为手段,优化组合我县大米加工资源,争取引进年加工绿色稻米20万吨的米业龙头企业。2010年,规划粮食精深加工和精品包装比率达到 70%40%。大力扶持方正县源泉粮油有限公司米糠油项目,扩展粮食精深加工领域。通过扶持壮大得莫利矿泉水有限公司,使其生产能力扩大1倍,增加格瓦斯、冰红茶、冰绿茶等饮料新品种,提高市场占有率。支持酿酒厂技术改造,生产中、高档白酒,扩大生产规模,壮大饮品酿造业。通过项目开发建设,力争把我县绿色有机农、林、特产品嫁接到保健食品项目中。重点开发菌类食品、水产食品、蜂产品、北莲饮品、山野菜加工产品,实现绿色食品生产规范化、系列化、标准化。采取多种促销手段,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力争绿色食品实现出口创汇。二是依托林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木制品精深加工业。充分利用木材精深加工转化增值空间大这一潜力,搞好木制品的精深加工,开发终端产品,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精心打造成品铅笔、软化板、地板块、中密度板等几个主打产品。重点放大铅笔产业优势和聚集效应,以中铅一厂和兴隆木业为龙头,建设年产20亿支铅笔生产基地;以天赢木业为依托,建设年产5万立方米高密度板项目,使木材精深加工率由目前的20%提高到60%三是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矿产采掘及加工业。深度开发我县石英矿资源,建设晶体硅生产基地,生产高端产品。对方正煤矿及其他煤矿全面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积极推进煤层气开采回收利用项目建设,探索开发煤化工项目。四是依托中草药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制药业。利用国家对北药开发扶持政策,引进制药龙头企业,走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使我县北药种植和开发利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加强与河北安国和安徽亳州两个中草药集散地联系,借鉴和学习两地经验,促使我县成为北方重要的中草药市场。扩大黑龙江沙河制药厂和康隆药业方正分公司两个制药企业的生产规模,重点开发以黄苓、刺五加、人参、丹参等为主要原料的系列产品,推进中药产业化。五是依托煤矸石等资源,积极发展建材工业。采用先进技术,搞好石材深加工制品的开发和应用,重点发展承重和保温空心砌块、高孔洞率的空心砖、粉煤灰烧结砖、煤矸石砖等新型墙体材料,力争引进煤矸石发电和炼油项目。六是依托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积极推进综合开发利用和清洁能源生产。启动高新纸业闲置资产,利用稻草生产纸浆和瓦楞纸,建设年产20万吨的造纸生产基地。努力促成投资规模达1.2亿元,装机容量达1.2万千瓦时的风力发电项目实施。引进开发热电气联供、沼气、秸杆气化等环保型能源建设项目,营造洁净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构建绿色农业基础
十一五期间,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在切实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围绕发展绿色农业,以产业化为牵动,以开发绿色食品为重点,优化农业结构,推行集约经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绿色农业建设步伐。充分利用我县开发生产绿色食品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加快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进程,发展以生态经济为主的绿色农业,建设高标准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突出发展稻米产业,扩大超稀植和生物工程技术推广应用面积,使粮食生产由数量革命向质量革命转变。发展生物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生物添加剂、无污染包装物、储藏保鲜等相关产业。全力打好绿色牌、精品牌,到2010年,绿色水稻扩大到40万亩,有机水稻发展到3万亩。扶持稻米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精加工能力,扩大订单面积。加强方正大米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叫响方正品牌,申报中国名牌。
——合理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把重点放到提高农产品质量上来,扩大优质、适销对路品种种植面积。重点推广口感好、外观好的高产优质高效水稻品种;重点发展名特优、好少新的经济作物品种;扩大饲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逐步形成合理的粮经饲结构。
——推进农业“三化”进程。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农业各项标准实施和应用步伐,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有机质含量。加大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解决好化肥、农药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逐步恢复建立完整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链;推进农业设施化。重点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坚持除害兴利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方针,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抓好现有水利工程维修改造,逐步扭转我县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完成方正湖等病险水库消险加固工程。推广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尽快实施用水计量供应。加强水稻工厂化育秧和城郊区域日光节能温室、塑料大棚设施建设,提高集约化水平;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方正县农业信息网,为涉农部门、企业和广大农民提供便捷、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
——推进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变。大力营造生态公益林、商品林和经济林,培养后备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1个百分点。大力发展林地经济,充分利用林地面积大、自然资源较好的优势,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探索创新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积极发展林蛙、鹿、狍、野猪、中草药、山野菜、山野果等特色养、种、采经营项目。重点发展以食用菌为主的特色产业,加大食用菌生产科研力度,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制定相关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引进大户,开展大面积示范推广,到2010年,全县食用菌生产规模争取达到1亿袋,产值达到2.5亿元。积极开拓日、韩、俄等国际市场,实现直接对外出口。
——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加快畜牧业发展。深入实施畜禽良种化工程,积极推进胚胎移植技术应用与普及,大力引进、繁育优良品种,加快品种改良。坚持走大户规模养殖带动农户群体养殖、逐步建立规模园区的路子,实行科学养殖、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发展饲草饲料种植,保护和改良牧草资源,重点发展以牛、羊、笨禽为主的畜禽养殖。继续扶持银鲫、河蟹等特色养殖。
——促进农产品基地建设。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多乡一品的原则,突出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建设好绿色优质水稻、银鲫、特色养殖、林下资源、食用菌等5类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使方正成为哈市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之一。
(三)加快发展旅游业,构建哈东黄金生态园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坚持集约经营、多元投资、整体推进、超前发展、保护环境的原则,加快发展速度,力争2010年前,使方正成为哈市区域内重要旅游目的地。
——树立大旅游观念,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创造精品,构建两带四区旅游框架——公路沿线景观带、北部沿江湿地景观带,中部环城观光区、东南部原始森林风光区、东部漂流探险游乐区、西部双龙湖休闲度假区。打造以森林、冰雪、湿地、湖泊、江河、人文历史、饮食文化为主的自然生态旅游精品,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实现旅游资源由分散型、大众化、低层次、单季游向品牌化、特色化、综合化、四季化转变。要围绕两带四区大力整合旅游资源,加大现有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力度,完成双龙湖、双凤湖、莲花湖和原始森林公园等景区二期开发。开辟红色旅游线路,积极融入哈市红色旅游框架,将我县的红色旅游与哈市的红色旅游有机衔接起来。挖掘我县历史文化底蕴,推出独具方正特色的莲花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剪纸文化,使旅游文化成为景区景点的核心和主线,逐步构建地域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大旅游格局,使旅游经济成为第三产业主体。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拓旅游客源市场。搞好重点旅游区(点)的交通、电力、供排水、环保等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市场管理,提高行业队伍素质,搞好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根据不同客源市场特点,加大宣传力度,精心组织开展好内陆侨乡——方正莲花节节庆活动,做好以节促游文章。积极开展媒体宣传,扩大方正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力发展旅行社,建立全国性合作关系,形成营销网络,使方正旅游融入全省、全市旅游框架。加快旅游产品的更新升级、优化组合,突出乡土气息,搞好方正剪纸、根雕等旅游纪念品开发,提高产品知名度,激活旅游和购物市场。到2010年,全县旅游总收入力争达到1.9亿元,年均增长30%。境内外旅游接待人数争取达到60.5万人次,为2005年的2.8倍。
(四)完善市场体系,构建哈佳中段现代物流中心
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到2010年,初步形成比较合理的商品市场的业种、业态和空间布局结构,商品市场的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市场主体更加成熟。
——继续发展和完善消费品市场。增强和完善县城及建制镇商业功能,对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网点及专业特色街路进行合理定位,形成功能明确、分工合理的多层次商业分布格局。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商业设施建设,支持县外大中型流通企业向方正延伸经营网络,采取直营连锁和特许经营等方式改造提升农村集贸市场和代销店,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消费品零售网络。
——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围绕建立顺畅高效、便捷安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规范传统的农产品零售渠道,强化经营设施建设和管理。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向综合超市、食品超市、社区菜市场、便利店配送产品。严格控制食品采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等过程的质量安全。加大对乡村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建设服务于全县农产品生产、方便农民销售的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得莫利农副产品和山特产品销售中心。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以方正镇和得莫利服务区为载体,以哈同公路、铁通公路、松花江航运、讷鸡公路和方通大桥为依托,以稻米、煤炭、林木、山特产品及其他大宗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运销为重点,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引进培育物流龙头企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信息平台,构建以公用型物流信息平台为枢纽多点分布、多体组合式物流服务网络,形成高效便捷、功能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
——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高水平、增加就业的方针,加快服务业发展,逐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房地产业、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
力争到2010年末,全县商品流通业、饮食服务业网点户数发展到5500户,年递增幅度11%;进出口贸易额年递增幅度达到两位数;全县商品流通业、饮食服务业税收实现2100万元,年递增幅度10%
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按照从实际出发,合理布局,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保护生态环境,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原则,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试点乡镇、试点村建设,促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发展。计划到2010年,力争完成撤并住户不足50户的自然屯工作,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二)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建立方正县农村劳动力就业教育培训服务中心及乡镇农民科技培训、文体活动中心等。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卫生安全及供水网络覆盖等问题,将县城供水网络向松南乡、德善乡延伸,力争延伸到伊汉通乡。改善乡村交通条件,到2010年,全县农村公路等级、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有突破性的进展,农村交通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县到乡公路基本实现路面硬化,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班车,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信息共享,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积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有效救助。
(四)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生产关系,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确保农村稳定。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 
七、推进城镇化进程
正视我县区域内各乡镇的地理、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共同发展。
(一)优化城乡结构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突出搞好重点小城镇建设,加快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初步形成分工有序、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结构协调的城镇体系。
——实施县城带动战略。提高方正镇作为县域中心城镇的功能,以突出服务、调整结构、美化环境、提高质量、适度扩大规模为方向,重点发挥其面向全县的贸易、信息、金融、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服务功能。
——推动重点镇建设。重视发挥利用方正林业局所在地高楞小城镇的独特地位和资源优势,促进以木材生产和木材综合利用为主体的森林工业城镇建设。
——积极发展建制镇。综合会发镇地理位置较好、交通便利、农业资源条件比较优越等特点,优先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交通、商贸等经济,突出抓好样板小城镇建设。发挥大罗密镇自然资源、生态条件比较优越等优势,优先发展木材加工、矿产开发利用、旅游等经济,逐步把大罗密镇发展成为资源依托型小城镇。通过强化优势,突出特色,提高优势领域的竞争力,使会发镇、大罗密镇逐步成为规划科学、功能健全、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科教中心。
——加快集镇建设。搞好各乡域中心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整洁环境,完善功能,聚集人口,有计划地撤并地处偏远、规模较小的村屯并向有条件的集镇集中。积极发展集镇经济,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实行积极的人口转移政策。鼓励农村居民点向城镇适度聚集、乡镇企业向城镇特定区域集中。
(二)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镇用地管理,在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深化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措城镇建设资金。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建立城镇经营型基础设施投资回报补偿机制,实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搞好城建项目的招商引资、资本运营和社会融资。
按照山水园林化城市目标打造方正镇,围绕一环四区的总体框架,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推动城市建设,力争城区面貌年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推进开发区建设,把开发区建成园林式的工业中心。扩大方正新区规模,加快更新改造老城区,注重集中连片开发,建成人居环境良好的商贸居住中心。抓好三湖开发建设,体现城市绿肺作用,打造休闲娱乐中心。突出抓好城市绿化、美化,形成一街一品、小区绿化为点、街路绿化为线、点线结合的绿化格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主次干路标准,全面完成巷路硬化,加快供热、供电、供气、供排水的改造和建设,到2010年,建设比较完整的城市供水管网体系和地下排水管网体系及集中供热管网体系。建设年处理生活垃圾12万吨的垃圾处理厂、日处理生活污水1.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到2010年,方正镇初步发展成为以新型工业经济为支撑、现代物流业为纽带、人居环境优美、功能趋于完善、实际居住人口规模达到6.1万人以上的城镇。
八、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一)加快科技发展,推进技术创新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适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为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吸纳科技人员进入企业,或与外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开放、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动力机制。
——集中力量在有相对优势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上取得突破。围绕发展绿色农业和新型工业,选择一批关键适用技术,组织科研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在重点项目上取得突破。重点推进煤炭直接液化技术、洁净煤技术、煤层气地面开采技术、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石英石系列产品深度开发和精深加工技术等新技术成果的开发与应用。到2010年,农业技术覆盖率达到83%,科技进步在县域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由45%提高到70%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2010年,全县技术与科技带头人达到10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0000人,培养造就复合型管理人才100人。
——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微电子技术在工作、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水平,实现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和共享,重点建设好政府信息平台,为政府、企业、群众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坚持以信息化为先导,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在企业中的普及应用程度。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巩固两基成果,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控制初中生辍学,扩大高中教育规模,提高高中教育毛入学率。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建设方正县职业教育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拓宽就业渠道。
——广泛开展成人教育。通过多种形式,为转岗、分流、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教育培训。开展远程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逐步完善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在每个乡镇建立起一所寄宿制中学或一所寄宿制九年一贯制学校。实现城乡中小学网点布局的相对集中,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抢抓国家政策性机遇,争取上级支持,改善办学条件。实验室建、管、配、用合格的学校达到30%以上,多媒体教学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与县教育平台联网率达到60%以上。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确保适龄残疾少年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康复率。
——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扶持发展民办教育,逐步形成办学投入多元化、办学主体多样化的社会力量办学格局。
九、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
(一)加强社会保障,促进社会稳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扩大失业、养老保险覆盖面,失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0%以上,失业人员救济率达到100%。建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保证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并逐步将乡镇企业及其职工纳入实施范围。工伤、生育保险基本覆盖到城镇各类用人单位。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农村逐步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积极发展各类社会福利,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推进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的社会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坚持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强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全面贯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推进残疾人康复和就业,加强青少年权益保护。
(二)完善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继续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健全和巩固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完善医疗卫生监督服务体系,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卫生服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健康保障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初步形成城乡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和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生活质量。继续扩大有线电视覆盖率,提高节目制作水平和播出质量。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和活跃社会文化生活,促进体育社会化,多形式、多渠道深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逐步完善社区载体功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积极开展创建节约型社会活动,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经济,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约用能、节约用水、节约用材、节约用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推进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发展高效、节能、节材、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进一步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减少生物资源和常规能源消耗,积极推进节柴工程、太阳能利用工程、秸杆气化工程和畜禽场能源环境工程建设。
(二)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综合治理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发展清洁能源,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对水和空气污染的治理力度。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力争2010年前完成方正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工程,并投入使用。增加集中供热面积,到2010年,县城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以上。饮食服务行业的煤气、液化气、电等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80%以上。
(三)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
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注重生态效益。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湿地、草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加强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管理,加快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步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土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加大土地复垦和盘活存量力度,防止土地资源浪费。大力引导科学施肥,推广机械化秸杆粉碎还田技术,提高土壤质量。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保护天然林原始生态。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勘测论证,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加工利用水平。
(四)保护耕地资源和有序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全面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积极推进城乡和工矿企业土地整理和复垦,基本实现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合理利用、开发、经营土地,增加以招标、拍卖形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比例,加大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力度,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在配置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对全县矿产资源进行详细勘探,加强矿产储量管理制度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强化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保证矿产资源开采科学安全有序进行。
2010年,我县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步入良性循环,资源利用和更新达到较先进水平,初步形成以生态产业为重点,循环经济为主导,低耗、清洁、高效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资源、生态优势的经济体系,公众素质和生态意识明显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实效。
十一、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
(一)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集中精力搞好宏观经济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简化审批程序,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保证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坚持依法治县方针,做好普法工作,规范司法行为,严格依法办事,推进依法行政。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强化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开展群众性文化、卫生、体育和科学普及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努力塑造方正县和方正人的整体文明形象。进一步增强全县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县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山水园林化生态县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结束语
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年度计划要根据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结合年度经济运行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合理确定年度发展目标。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引导资源配置,努力实现宏观经济运行与本规划确定的预期性目标基本一致。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对所负责领域的任务,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好纲要规划的内容;各乡镇政府要制定和实施好本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依据本纲要编制和落实好各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完善专项规划体系,为纲要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通过深入宣传纲要,促使各类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政府意图与政策导向,引导其自觉参与规划实施。要加强规划的实施监测和监督检查,及时跟踪分析规划执行情况,提高规划实施水平。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特别是加强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实情况的考评,保证纲要的整体执行成效。
本纲要是方正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规划,其主要指标是预期性和导向性的。规划实施期间遇到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重要原因,可以对规划进行调整,由县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